Products
GG网络技术分享 2025-03-18 16:15 1
春节前,人工智能组织OpenAI推出的大模型ChatGPT,惊艳四座。这让中国人工智能圈“有点上火”。国内业界在迅速反思和行动:我们的差距在哪里?我们将如何正视和改进不足?哪些又是中国从业者的机会?文|赵艳秋 徐鑫编|周路平春节前,人工智能组织OpenAI推出的大模型ChatGPT,在国内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一名AI从业者告诉数智前线,人工智能每五六年都有一波浪潮,上一波AlphaGO让大家震撼,这一波就是ChatGPT。
但这两次大家的心态迥然不同,当谷歌的AI下棋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时,大家当新闻看,但这一次许多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体验它。
一个月里,全世界100万用户在使用和体验它,这是非常颠覆性的体验。
这也是AI第一次大规模的自传播。
数智前线获悉,除了感叹于ChatGPT的惊艳体验外,国内业界也在迅速反思和行动:我们的差距在哪里?我们将如何正视和改进不足?哪些是中国从业者的机会?一名从业人士告诉数智前线,ChatGPT出现后,行业重新变得热闹而有活力,前几年青黄不接、垂头丧气的局面一扫而空。
01中美差距究竟有多大在ChatGPT推出后,一位百度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,他“没有兴趣”谈论ChatGPT,言语之间,五味杂陈。
一位人工智能企业创始人称,面对ChatGPT的惊艳表现,心痒痒也迷茫,失眠了。
他坦承,从模型的规模到效果,差距还比较远。
有人用同样的问题向国内某厂商的大模型和ChatGPT同时发问,ChatGPT从回答的逻辑性和完整度上都远超国内大模型,国内大模型的答案带有明显的拼凑感,夹杂着不少主题之外的胡编内容。
而且,在回复速度上,ChatGPT也领先一截。
从事数字人研发的特看科技CEO乐乘认为,目前全球还没有能跟ChatGPT抗衡的大模型,业界共识是差距在两年以上。
国内先不谈弯道超车,趁早追赶反而是更重要的。
虽然一些人工智能资深人士认为,在ChatGPT所涉及的技术上,中美是“平级”的,但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语音语义首席科学家刘群,在黄大年茶思屋的讨论中坦承,中国在技术上还是有差距的。
其中一个是基础模型本身的差距,虽然我们训练了很多万亿模型或者是几千亿的模型,但训练的充分程度,是远远不够的。
“我估计到现在为止,没有哪个模型能吃GPT那么多数据。
”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黄民烈提到,在GPT-3之后,OpenAI所有的模型都没有开源,但它提供了API调用。
在这个过程中,它干了一件事,就是建立起了真实的用户调用和模型迭代之间的飞轮,它非常重视真实世界数据的调用,以及这些数据对模型的迭代。
当然,在此过程中,它也养活了美国一大帮创业公司,建立了一个生态。
“你看我们国内的大模型研究,是A公司训练了一个,B公司也训练了一个,打个广告就完了,模型开源,你爱用不用。
至少目前还没看到一家比较好的公司,把数据和模型的飞轮完整转起来。
所以,我觉得这是我们赶超ChatGPT的难点。
除此之外,业界人士都提到了算力问题。
由于GPU芯片等问题,在一定程度上,国内算力已被卡脖子了。
即使国内头部公司,从算力上跟谷歌等相比,差距也是比较明显的。
从数据质量来说,整个互联网的中文数据质量,相比于英文还是有明显差距。
“我们可能要想办法,做中英文不同语言之间的数据互补。
此外,几乎所有受访人士都提到了OpenAI这家人工智能组织,所体现的纯碎创新精神和长期主义。
“其实从原理和方法看,他们所做的东西业界都是了解的,倒没有说什么是美国做得了、我们做不了的。
”云知声董事长梁家恩对数智前线说,但像OpenAI和DeepMind,他们可能是业界唯二的两家机构,无论在创新性、投入、决心,还是在顶尖人才储备上,都是一如既往坚持的。
“我们看到的是成功,但里面可能已经有很多失败的尝试。
”有资深AI从业者认为,在看不到前景和没有明显效果的阶段,OpenAI非常坚定地做了投入,相反国内倾向于在技术出现突破后,快速追随。
“国内大家第一步想的是,我们现在怎么用起来,但在不能用的时候,人家就在长期投入。
”“这件事其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,我们真的需要有足够多的钱,有这么一帮热血的人才,能够在一个方向上这样持续积累发力,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。
最近一段时间,业界也在讨论中国企业能否超越。
容联云AI研究院院长刘杰告诉数智前线,围绕业务,尤其是国内的场景,是有超越机会的。
在局部应用中开始超越,这也是业界的共识。
02对中国人工智能界有何启发ChatGPT是一种大模型。
在它推出之前,国内外实际上已有不少大模型。
Demand feedba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