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ducts
GG网络技术分享 2025-03-18 16:15 1
一夜之间,ChatGPT刷屏社交媒体,与之相关的讨论层出不穷。作为全新的人工智能(AI)聊天机器人,ChatGPT被认为正在“掀起新一轮AI革命”。推出仅仅两个多月,ChatGPT全球用户已突破1亿。
在教育领域,ChatGPT更是投下“重磅炸弹”,率先对大学发起“冲击波”——在美国,北密歇根大学一名学生使用ChatGPT生成的哲学课小论文“惊艳”了教授,得到了全班最高分;还有调查显示,89%的美国大学生承认使用ChatGPT做家庭作业,53%的学生用它写论文,48%的学生使用ChatGPT完成测试。
不止于教学,科学界同样掀起热烈讨论。
《科学》主编索普近日发文称,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,有大量由ChatGPT创建的论文摘要被提交给学术审稿人,但被发现的比例不超过63%。
看上去“无所不能”的ChatGPT,也开始引发争议。
它究竟是“作弊神器”,还是代表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?大学该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新挑战?近日,多位人工智能和教育界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这一AI新工具的诞生正迫使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加速变革。
“或许我们最应当反思的并不是使用者的问题,而是评价机制的问题。
”“出圈”的ChatGPT,正开启人机互动新变革?如今,在社交平台上,各行各业都有人分享自己使用ChatGPT的“丝滑体验”。
比如,有学生用它写论文,自媒体博主用其写软文广告,程序员用其编程,还有人用来撰写行业分析报告、自动翻译、创作小说等。
进入网上聊天界面,用户只需在对话框向ChatGPT提问,并描述具体的需求,ChatGPT就能生成逻辑通顺的答案,甚至引经据典、文采斐然。
据一些用户描述,和ChatGPT的互动,目前包括普通聊天、信息咨询、文本创作以及修改代码等。
不仅如此,通过追问或多轮问答,它还会不断完善答案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当被人指出错误,ChatGPT会干脆地认错并道歉。
基于其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表现,ChatGPT赢得了诸多好评。
比如,不少用户称赞它“节约了查资料和整合材料的时间”、“简单的编程任务几乎无需修改”等等。
毫无疑问,ChatGPT“出圈”了,那么,我们该如何认识它?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彭鑫表示,ChatGPT可被看作是一个智能助手或一个聪明的秘书,非常擅长分析、整合既有的知识,并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不断生成文本内容。
“通过技术创新,ChatGPT把人类以网络资源和书籍等形式积累的海量文本知识,包括各种语言文本和程序代码,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消化、吸收,然后进一步建立关联,最终实现交互式的文本生成。
区别于此前常见的分析决策型AI,如人脸识别,ChatGPT属于所谓的生成式AI,代表了目前以大数据和大算力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技术发展新高度。
”“记得ChatGPT刚推出的时候,我们就开始尝试让它回答一些常识性和专业性的问题,体验到这一AI新工具与生俱来的一些新特点。
”华东师范大学元宇宙与数智人实验室首席专家、元宇宙与虚实交互联合研究院院长赵星直言,ChatGPT这种连贯的聊天问答模式,可视作是互联网与人之间互动模式的变革,“这种感觉就像是从互联网上人与人的互动,真正拓展到人与机器的互动”。
近期,包括微软在内的多家高科技企业都表示,将在产品中全面接入ChatGPT技术。
对此,彭鑫进一步指出,ChatGPT这类技术将很快作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工具普及,对每个领域和行业、甚至每个人都将带来巨大改变。
高校对“作弊神器”发出禁令,该怎么看?ChatGPT带来惊喜的同时,也引发不少教育界人士的担忧。
它能代写论文、代编程序、代发邮件,甚至可以代为参加线上考试……而眼下最紧迫的问题就是,学生开始用它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。
高校中的论文尤其是本科生论文,在这一AI新工具的加持下变得“真假难分”。
这一“作弊神器”的流行,也让多所欧美知名高校不得不发出禁令。
对此,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系主任杨晓哲教授直言,对ChatGPT进行一刀切的“封杀”,无异于做无用功。
他的看法恰恰相反,不仅不该禁止,而是应该倡导并教会学生使用这一新技术、新工具。
“如今,各行各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都更加深入。
学会与AI合作,将是今后每个人必备的能力,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。
”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,杨晓哲正计划把使用ChatGPT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引入课堂教学,并鼓励学生们使用、挖掘它的更多功能。
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授,彭鑫目前还不太担心学生利用ChatGPT作弊。
他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,ChatGPT确实可以帮忙编写部分代码,但软件工程项目的需求复杂多变,它目前还无法理解、也不擅长持续跟踪这些需求。
“我比较重视的是实践过程——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,学生如何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每一步的任务,包括需求理解、软件设计、代码编写和提交、测试与调试等,这些都需要人的思考。
”知名学术期刊更新编辑规则:AI不能成为作者?更多的学界人士认为,ChatGPT的出现给现有的学术诚信体系造成了混乱。
首要的问题是评价:借助这一“神器”而一秒生成的论文,是否属于抄袭或学术不端?未来,原创该如何定义?近日,《科学》主编索普在题为《ChatGPT很好玩,但不能成为作者》的文章中直陈,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,ChatGPT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轰动现象,且对科学界和学术界造成严重影响。
他预计,今后这种借助AI工具生成的文本将会更多。
但索普强调,人工智能程序不能成为作者。
如有违反,将构成科学不端行为,这与篡改图像或抄袭无异。
《自然》也发表文章指出,ChatGPT等工具威胁着科学的透明度。
针对使用ChatGPT撰写的学术论文,目前,《科学》《自然》《细胞》《柳叶刀》等一批知名学术期刊正在更新编辑规则,归结起来,主要内容大致是:任何AI工具都不能成为研究论文的署名作者,因为任何作者都要对所发表作品承担责任,而AI工具无法做到这点。
同时,如果研究人员使用了有关程序,应该在方法或致谢部分加以说明。
Demand feedback